“第二届川渝作家环保行”采风活动 重庆文学院供图
\n守一江碧水,书生生不息
\n——《生生嘉陵》编辑手记
\n文/张佳
\n《生生嘉陵》一书源于“第二届川渝作家环保行”活动,12位作家,沿嘉陵江走访广安、合川、潼南等六地,亲身体验并记录下当地在水生态保护方面的实践与成效。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进行分享。
\n一、水是镜子,照见过去,也照见改变
\n初读作家们的手稿,最触动我的是“水的记忆”。何炬学在邓小平故居前写“清水塘映着笔架山”,说那水“照见了一个民族对生态的觉醒”;文猛回忆童年时“长江水混着煤渣味”,而如今“江鸥掠过时,翅尖沾着的是Ⅱ类水的清亮”。
\n水是最诚实的镜子。在广安龙安乡,“百年柚王”的根系扎在渠江边,它的年轮里藏着故事:从前村民往江里倒肥料,柚肉带着涩味;如今用发酵油枯施肥,果皮上的露珠都甜得发亮。张雪梅夫妇说“每颗柚子都带着江水的味道”,其实那是水与土地的和解——这和解,被刘裕国写进《柚香飘绿野》,字里行间都是草木与水的呼吸。
\n而在潼南双江古镇,浮溪河的变化更像一场重生。罗晓红在文中记:“从前河道是‘臭水沟’,现在孩子们踩着鹅卵石追鱼,水花溅在青石板上,像在写新的诗。”那些被清理的淤泥、重铺的河岸、新栽的芦苇,都是水写给大地的回信。
\n二、水是纽带,连着两岸,也连着人心
\n编辑时,我总在想:嘉陵江为什么能让川渝作家们不约而同地落笔?后来在合川赵家渡水生态公园找到了答案——那里的堤坝不是冰冷的混凝土,而是“石笼护脚”里藏着鱼虾的家;步道旁的芦苇荡里,红嘴鸥每年冬天都来赴约。正如陈泰湧写的:“水不是分隔两岸的线,是缝起川渝的针。”
\n这种“缝合”藏在细节里。广安的污水处理厂建在地下,地面是孩子们奔跑的草坪,污水变清水的魔法,被欧阳明比作“大地在悄悄洗衣裳”;武胜的清漂人刘古军,从“川江渔王”变成“护水人”,他的网兜捞起的不只是垃圾,还有两岸人对江的疼惜。文猛在《给你一条江》里写他:“船过处,水纹像未干的泪痕,很快又变清亮。”
\n作家们的笔,其实也是“清漂网”。吴佳骏说“流水变成了我的泪水”,那是对水的心疼;邹安音说“环保人在烈日下测水样,汗珠滴进江里”,那是对守护者的敬意。这些文字捞起的,是我们与水最珍贵的联结。
\n三、水是未来,生生不息,也岁岁相传
\n最后校订时,我们特意把唐代薛逢的“但教清浅源流在,天路朝宗会有期”放在了扉页。这或许是所有作者的心声——嘉陵江的水,从来不是“过去时”。
\n在武胜太极湖,渔民转产种油菜,花开时“一江碧水映着金黄”;在潼南大佛寺湿地公园,99公顷的湿地像块海绵,把洪水变成滋养草木的乳汁;在广安浔栖江南,东西部协作种下的树,根须正顺着水系,往更远的地方生长。
\n这些故事让我明白:《生生嘉陵》不只是一本采风集,更是一汪“活的水”。它流过纸页,会变成读者心里的涟漪——或许是对家乡小河的牵挂,或许是对楼下污水井的留意,或许是给孩子讲“为什么要爱护水”时的认真。
\n此刻再想起嘉陵江的水,突然觉得它就像这本书的模样:初读时是波澜壮阔的景,再读时是细水长流的情,合上书,才懂那是生生不息的希望。
\n谢谢这些为水书写的作家,也谢谢每一个守护水的人。因为水流过的地方,总有新的故事在生长。
\n作者简介:张佳,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编辑。
\n编者注:重庆文学院与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四川省生态环境厅、四川省小小说学会联合组织采风创作的《生生嘉陵:第二届川渝作家环保行作品集》由中国环境出版集团出版,收录了何炬学、刘裕国、吴佳骏等川渝作家创作的《嘉陵江是一棵树》《向世界的郊区撤退——从广安到武胜》等11篇生态文明文学作品。作品系统呈现了嘉陵江沿线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和生态环境治理智慧,是川渝两地生态文明建设和文学双向奔赴的又一重要成果。
\n2025年7月10日,以“水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第三期环境新闻茶座在北京举办,此文为中国环境出版集团编辑张佳在会上分享的作家水环境采风作品集《生生嘉陵》新书编辑心得。
\n股票配资知识官网
金鼎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